<nav id="ke4mr"></nav>
  1. <object id="ke4mr"><sup id="ke4mr"><mark id="ke4mr"></mark></sup></object><center id="ke4mr"><small id="ke4mr"></small></center>

      歡迎進入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地(市)委黨校概況
      中共昌都市委黨校 昌都市行政學校概況
      發布日期:2015-05-26 52799

      一、基本情況

      中共昌都市委黨校(昌都市行政學校)原名中共昌都地委黨校(昌都地區行政學校),始建于1962年,1990年昌都地區行政學校掛牌,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2014年昌都撤地設市后更名為中共昌都市委黨校(昌都市行政學校)。學校坐落于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馬草壩社區,校園占地面積18畝,總建筑面積15277.38㎡,擁有教學綜合樓、行政樓和教職工周轉房各1幢、學員住宿樓2幢,建有閱覽室、學術報告廳、學員(教工)餐廳、以及校園網、電子閱覽室、微機室和云教室等基礎設施,主體班次可以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具備了同期在校培訓250人的辦學能力。近年來,學校主體班次年培訓規模均保持在25個班、2500人次以上。學?,F有教職工58人,內設校辦公室等7個職能科室。

      二、歷史沿革

      昌都市委黨校(昌都市行政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中共昌都分工委干部學校,主要任務是對本地干部進行文化教育。1966年底因“文化大革命”停辦。1972年10月復校。1973年改名為中共昌都地委黨校,1977年底與地區“五七”干校合并,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1978年底撤銷“五七”干校,保留地委黨校,1990年兼辦行政學校。2014年底,隨著昌都撤地設市的完成,地委黨校(地區行政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共昌都市委黨校(昌都市行政學校)。

      20世紀60年代,市委黨校建在昌都縣(現卡若區)城關鎮中心壩,1972年10月復校時遷至邦達多吉林卡,1975年因火災在馬草壩新建,同年,自治區批準地委黨校為中專體制。1985年擬定上報了《關于逐步實現教育正規化的意見》,同年9月1日,首屆青年干部理論培訓班開學,標志著地委黨校開始了正規化辦學。1990年昌都地區行政學校掛牌,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1997年,地委黨校開辦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西藏分院昌都學區函授大專班,2005年開辦中函西藏分院本科班昌都教學點,2010年函授工作圓滿結束,為昌都培訓了一大批優秀人才。2014年春季開始和中央電大西藏學院合作開展遠程學歷教育,現注冊登記學生規模達到400人以上,為昌都干部群眾接受學歷培訓開辟了新渠道。

      三、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黨校始終堅持“彰顯陣地作用,服務穩定發展”的辦校理念和“堅定信念、突出特色、提高素質”的培訓理念,塑造“忠誠、團結、創新、高效”的校風和“篤學、善思、求真、務實”的學風,遵循“以問題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教學思路,不斷改進和完善培訓模式,干部培訓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發揮明顯。

      一是干部培訓開創了新局面。在干部培訓中,市委黨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要圍繞增強執政意識、提高執政能力、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質量”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以計劃內主體班次為重點,多種形式、多個層面、長短結合的辦學新格局,著力實施了在職黨員領導干部輪訓、后備干部任職培訓、駐村駐寺干部培訓、村“兩委”班子成員培訓和公務員初任培訓。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不斷提高課堂講授式教學質量,在中青班、鄉鎮班等部分班次中試行案例式、現場教學模式。2015年4月,我校與市委組織部聯合開發和命名了“昌都縣城關鎮通夏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11個現場教學基地。自2009年開始,我校先后組織中青班、村干班、鄉鎮長班和師資班等17個班次、近500人次赴內地和山南地區參觀考察,開展異地教學,培訓效果十分明顯。

      二是科研工作邁上了新臺階。近年來,我??蒲泄ぷ骶o密圍繞地區中心工作,聯系實際,全力推動完善課題研究、理論宣傳、調研咨詢“三位一體”的黨??蒲泄ぷ鞲窬?,進一步強化 “四個服務”職能,同時,按照“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的要求,加大教研人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力度,積極探索研究昌都跨越式發展路徑,科研工作邁上了新臺階。2002年至今,我校教師先后深入到基層調研30余次,撰寫學術論文(調研報告)近200篇,其中,在地(市)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70余篇。2008年之后,在地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我校教師先后主持和參與了《西藏昌都地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思路與對策》等多個地區級科研課題;參與了國家行政學院課題——《滇藏經濟走廓構建與合作研究》。2010年,我校安排骨干教師參與了昌都解放60周年獻禮出版物之一——《歷史的跨越——慶祝昌都解放六十周年專輯》一書的編選工作,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三是信息化建設水平穩步提升。2012年,我校利用重慶市援藏資金100萬元,建成了覆蓋全校各幢建筑物的校園網絡,并通過電信50M光纖訪問互聯網,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建立和完善了內網綜合信息發布平臺,調整了校園內網主頁功能板塊,將OA系統、在線視頻、圖書查詢系統、教學監控系統等集成到內網主頁上,同時通過主頁進入區黨校內網和重慶市委黨校內網,并實現了對區黨委黨校和重慶市委黨校各類數據庫資源的無障礙訪問與下載。建立和完善了全區黨校視頻會議系統。2012年至今,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開展遠程教學200余次,培訓人數近1000人次,并首次實現了與北京西部遠程教育中心同步教學。近年來,通過援藏、自籌資金購買等方式,先后接受、購置了各類辦公和教學用電腦70余臺,確保教職工辦公人手一臺電腦;建立了電子閱覽室;建立了包括學術報告廳在內的多媒體教室6間;建立了數字化圖書資料管理系統;建立了電大云教室。

      四是抓好基建工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市委黨校占地面積18畝,現擁有行政辦公樓、教學綜合樓和教職工周轉房各1幢,學員住宿樓2棟。由重慶市援建的黨校教學綜合樓,于2010年5月31日通過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教學綜合樓主要用于教務科、學員管理科、教研室和信息科等部門人員辦公以及主體班次、電大教學。其中,有學術報告廳1間,可容納50——80人不等的教室14間,資料室1間,藏書5萬余冊,閱覽室1間,校園網中心機房、電子閱覽室和云教室各1間。教學綜合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市委黨校的辦學條件,實現了教學、行政的功能分區。今年,投資1350萬的新學員樓建成投入使用,進一步滿足了136人的住宿和就餐需求,并可同時解決教職工就餐問題。

      四、機構設置

      中共昌都市委黨校為正處級事業單位,目前仍實行黨委制,市委和市政府領導分別兼任黨校和行政學校校長,現任市委黨校校長為市委常務副書記佘興宇,行政學校校長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祖大祥兼任。學校內設7個職能科室,包括:校辦公室、政工科、總務科、教務科、教研室、學員管理科和信息科。學?,F有教職員工58人(含援藏干部1人),其中行政人員(參公)23人,后勤工人7人,專業技術人員28人(含短期援藏教師3人),其中副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3人,助理講師和教員10人。教職工中,研究生(含博士、碩士)學歷11人,本科學歷31人,大專學歷11人,中專學歷5人。

      五、培訓規模

      目前,昌都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的辦學體制為中專體制,培訓對象為昌都市各級黨員干部,培訓班次以短期培訓班為主,包括:縣(處)級領導干部理論研討班、中青年黨員干部培訓班、科級干部專題研討班、青年干部理論進修班、鄉鎮干部理論進修班、初任國家公務員培訓班、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培訓班,駐村駐寺干部培訓班,以及村“兩委”班子成員培訓班等。同時,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結合昌都實際,與市內的行業系統聯合舉辦各類短期培訓班?,F在,昌都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每年開設的主體班次在25期以上,年均培訓人數2500人次以上。

      六、教學特點和辦學優勢

      抓好基層干部的培訓,是昌都市委黨校近幾年的主要培訓特點和培訓重點,也是我校的辦學優勢,著力把市委黨校打造成基層干部培訓的大平臺、大熔爐、大學校,著力在六個“精”字上下功夫,圍繞“選調精準”、“班次精確”、“專題精設”、“課堂精品”、“方式精彩”、“師資精挑”的基本思路狠抓干部培訓方式創新,取得干部培訓新成效。

      一是選調精準。2012年以來,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培訓學員中來自鄉(鎮)、村(居)基層的干部占比達到70%,實現了將培訓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的教學目標與組織意圖。

      二是班次精確。2012年以來,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先后開辦了村(居)黨支部書記培訓班;村(居)委會主任培訓班;科級駐寺干部培訓班;鄉(鎮)長加強社會管理理論進修班;鄉(鎮)黨委副書記黨建專題研討班;鄉(鎮)學校黨支部書記培訓班;大學生村官培訓班等班次。

      三是專題精設。2012年以來,針對上述班次,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精設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黨的支農惠農政策研究”;“‘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戰略思想研究”;“昌都地區反分裂斗爭長效機制研究”;“如何推進昌都地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專題,并通過軍事訓練、傳唱紅歌和瞻仰烈士陵園等形式加強對基層領導干部的黨性錘煉。

      四是課堂精品。為了確保課堂精品,按照“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基本要求,我們實行了集體備課制和課前教案PPT和講稿審核制,確保主體班次堂堂都是精品課。

      五是方式精彩。近年來,市委黨校的教學方式逐步由講授式向講授式、案例式、研討式并存轉變;由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并存轉變;由區內向區外轉變。

      六是師資精挑。主要從骨干教師中優中挑優,包括市委領導、各行業部門領導、有鄉村工作經驗的老同志、短期援藏的高端人士。每每重要班次,市委主要領導都親執教鞭為駐寺、維穩、鄉鎮一線的干部學員作重要講話和輔導,其他校領導也紛紛進課堂、上講臺,為重點班次學員授課。

      七、教學科研成果

      課題是科研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校加大省部級、市級科研課題申報組織工作力度,僅2015年,學校共獲得1項省部級課題和3項市級課題,為教研人員開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申請省部級和市級課題的同時,我們還根據中央、區黨校、市委和市政府精神,策劃一批校級課題,鼓勵教職工開展研究,引導他們把教學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使兩者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我們進一步加大了科研制度建設力度,不斷修善科研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對教研人員科研工作進行激勵和約束。此外,我們還積極參與全區黨校系統理論研討會及各項主題理論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在校內組織“雙周學術講壇”,營造積極向上的科研學術氛圍。

      資政工作是發揮黨校思想庫作用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提升黨校地位的重要途徑。從2013年起,我校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黨校實際,抓住熱點、難點及現實問題,及時開展調研,形成資政報告,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一些成果對昌都市經濟社會發展及解決黨校的熱點難點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些成果也轉化到了教學中,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還專門打造資政專報《領導參閱》,累計報送10期,其中有3期得到了省級領導重要批示,今后我們將努力把其打造成為黨校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和資政工具,充分發揮在市委、市政府決策中的思想庫作用。

      八、學校對外交流

           昌都市委黨校在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外交流工作,每年都派出教師到中央黨校、西藏自治區委黨校、重慶市委黨校、延安干部學院、井岡山干部學院等院校學習。同時,我校利用重慶市對口援助昌都的有利條件,與重慶市委黨校建立了長期交流合作機制,全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每年派出2名教師(行政人員)到重慶市委黨校相關處室掛職半年;安排1-2名教師到重慶市委黨校訪學,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在“走出去”的同時,昌都市委黨校也積極利用援藏機遇,把重慶市委黨校的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師“引進來”,從1998年至今,已有先后有16位援藏干部到我校任職、任教,推動我校教學科研不斷邁上新臺階。

      九、對外聯系方式

      地址:西藏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馬草壩社區180號

      郵編:854000

      電話:0895—4821811

      春色校园综合人妻AⅤ,特黄做受又粗又长又大又硬,欧美贵妇VIDEOS办公室,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nav id="ke4mr"></nav>
      1. <object id="ke4mr"><sup id="ke4mr"><mark id="ke4mr"></mark></sup></object><center id="ke4mr"><small id="ke4mr"></small></center>